随着“双一流”建设的首期收官,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显著成效。从国家层面看,我国一流大学为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为国家高级人才的成长提供摇篮,“双一流”建设大学在2016年以来的建设周期中,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学院两院院士的新增数量达120余人①;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依托于“双一流”建设大学的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近70个②;为国家战略发展建言献策,25个首批国家高端智库中有6个来自“双一流”建设大学③,聚焦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前沿热点,同时兼顾世界和地区发展。从学校层面看,我国一流大学的整体实力进步明显:打造精品课程的能力不断提高,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名单中,“双一流”建设大学拥有超过2000门的高水平课程④,占全部课程的四成左右;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三大科技奖项中,“双一流”建设大学在建设周期中的获奖数量超过450项①;高质量研究成果大幅增加,在建设周期中,“双一流”建设大学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②和《科学》③上的发文量增至约390篇,是“双一流”建设计划发布之前的两倍以上;在全球排名中的表现持续上升,7所“双一流”建设大学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④、QS世界大学排名⑤和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⑥等世界知名排行榜的百强。
从我国一流大学的已有发展看到,其在数量众多的常规指标上的表现持续提升,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趋势。本研究以基于高精尖指标的世界一流大学指数为依据,判断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已经进入新阶段,并对新阶段的建设理念、建设目标和建设策略进行讨论。
一、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已经进入新阶段
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数量规模产生成效的基础上,已经进入高质量内涵发展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 ⑦我们要高度重视能够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水平的高精尖指标,引导“双一流”建设大学聚焦高精尖指标,有针对性地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最终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促使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转变为高等教育强国。
要建成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是要能够在高精尖指标上产生突破,是要能够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要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面对数量庞大的指标体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不得不将宝贵且有限的资源均衡地分布在各种面上观测指标的达标和发展上,难以对国家顶尖人才和优质资源做到最优的使用和分配。因此,需要设计培养高质量人才、获得突破性原创成果、建设国际学术大师队伍、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强化国际影响力、满足国家战略重大需求等方面的高精尖指标,引导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有针对性地向这些方向发展。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高校‘双一流’ 建设推进机制与成效评估研究”课题组在二十余年世界一流大学研究的基础上,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从“一流”向“顶尖”的转变标志,凝练成人才培养、原创研究、学术大师、经济贡献和品牌影响力等5个国际可比的指数,每个指数选取三个代表性的高精尖指标,并以此指数及相关指标上的表现为依据,判断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阶段。
1.我国一流大学已经具备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实力
以全球大学排名百强附近的世界一流大学组为基准(标准分为1),对比我国一流大学组与世界一流大学组在各项高精尖指标上的表现发现(见表1):我国一流大学组在原创研究方面的表现已经趋近于世界一流大学组,特别是在权威期刊论文数、前沿研究方向的活跃度等指标上表现不俗;我国一流大学组在人才培养、学术大师和经济贡献等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组的差距不断缩小,在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博士研究生数、技术转化收入等指标上的表现已经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组的水平;重大国际奖项等指标实现了零的突破。然而,我国一流大学组在彰显大学软实力的品牌影响力指数及相关指标上的表现与世界一流大学组的差距仍然较大。
对指数、指标表现的分析显示,随着建设规模的扩大和成果数量的积累,我国一流大学在部分指标上已经形成一定优势;在国家重视前沿创新的战略支持下,部分指标取得了从无到有乃至超越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突破。可以判断,我国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整体差距明显缩小,已经具备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实力、迈入以质量内涵建设为中心的新阶段。
2.我国部分顶尖大学已经具备冲击世界 顶尖大学的潜力
对比全球排名前25强的世界顶尖大学组与我国顶尖大学组在各高精尖指标上的表现,可以看出(见表2):我国顶尖大学组在多数高精尖指标上的表现已经接近甚至超越世界一流大学组,在部分高精尖指标上的表现向世界顶尖大学组靠近。我国顶尖大学组在人才培养和原创研究方面的追赶力度较大,在博士研究生数、权威期刊论文数、前沿研究方向的活跃度等指标上的表现已经接近世界顶尖大学组。我国顶尖大学组在学术大师、经济贡献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不断提升自身水平,虽然与世界顶尖大学组相比还有差距,但不少指标已经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组的水平,并具备冲击世界顶尖大学组水平的潜力。
我国顶尖大学在多个高精尖指标上表现出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人才培养和原创研究的部分优势领域有潜力媲美世界顶尖大学;在具有明显差距的学术大师、经济贡献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也存在高被引科学家数量较多、技术转化实力较强、第三方排名表现较出色等闪光点。可以判断,我国部分顶尖大学已经具备了冲击世界顶尖大学的潜力,进入了自我定位重置、核心领域突围的新阶段。
二、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阶段的建设理念
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持续推进,我国一流大学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在高精尖指标的国际对比分析中表现出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实力和冲击世界顶尖大学的潜力,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然而,我国一流大学在部分高精尖指标上的表现显示出,新阶段必须有效解决国际影响力较弱、 学术大师和突破性创新较少等亟需突破的问题,需要通过积极维护全球共益和成为全球卓越榜样以赢得世界一流的国际声誉,需要结合国家战略发展以实现科技前沿领域的重大创新,由此形成了推进人类福祉、成为卓越榜样和服务国家需求等理念指引。
1.推进人类福祉
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已经被视为一种全球共益产品,全球高校和利益相关者积极合作、共同参与、共享成果是不可避免的趋势。① 世界一流大学是能够超越国家界限的全球性组织,服务于全球人类的福祉。当前受到广泛认可的世界一流大学普遍印证了全球使命的理念,一流大学面向国际并且重视全球发展,旨在以一流的师资、教学设施及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富有全球责任感和国际竞争力的领导型人才, 以最先进的科研队伍及合作网络解决人类共同关心的全球问题,以变革性的方式影响世界的发展,达成共同受益。② 世界一流大学普遍都是研究型大学,代表着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拥有一批国际一流的实验室和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③ 全球各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卓越计划支持的都不是常规的研究,而是解决复杂的前沿问题,旨在取得重大突破和解决重大挑战,促进全人类的发展。如以色列卓越研究中心计划(Israelicentersof Reseacheexcellence)旨在开展创新型的、重大的突破性研究。④ 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学校有能力且需要推进全球人类福祉,践行这一理念是建设此类学校的必要条件。
2.成为卓越榜样
世界一流大学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领头羊,是大学发展模式的引领者⑤,作为研究型大学榜样是世界一流大学区别于一般研究型大学的特有功能。虽然世界一流大学仅是全球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少数,但其他高校通常将其视为榜样,这些数量不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具有远超其数量的影响力。世界一流大学的榜样典范可以体现在成为全球范围内其他研究型大学以及想成为研究型大学的普通高校制定战略规划的参照和标杆。无论是在教育、工业、技术还是科学领域中,世界一流大学所展示的开拓精神都能为其他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树立榜样。全球各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卓越计划中也提出卓越榜样的理念和目标。法国“卓越大学计划” (Initiaivesd' xcellence)提出打造5-10所具有国际竞争力与知名度且能够跃居世界前列的世界顶尖大学。① 越南“新模式大学计划”(New Model University Project)致力于建设3所能够达到国际标准、跻身世界大学排名前200强的大学。② 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学校有能力且需要成为国内外高教领域的卓越榜样,践行这一理念是建设此类学校的必要条件。
3.服务国家需求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作为各国的国家级计划,源自于国家、依赖于国家且服务于国家,与国家战略的密切结合显然是责无旁贷的。各国卓越计划普遍提出研究的重要意义是首先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其需要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主动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文化发展的现实诉求。③ 比如澳大利亚“卓越研究中心计划”(ARCCentersof Excellence)将国家优先关注的气候、生物、量子计算等领域作为该计划提倡开展研究的领域④;新加坡“卓越研究中心计划” (Research Centers of Excellence)在地球科学、量子技术、癌症科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等符合本国长远利益的领域开展研究⑤;新西兰“卓越研究中心计划”(Centers of Research Excellence)面向国家优势和未来在生物保护、脑科学、量子技术、纳米材料等领域开展研究⑥。“双一流”建设的所有学校有能力且需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践行这一理念是建设此类学校的必要条件。
对于具有不同建设目标的大学来说,其建设理念各有侧重。作为“双一流”面上建设的大学和学科,必须承担起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与义务,践行这一理念是其成为重点建设大学的必要条件。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学校,还要在学校水平、国际声誉、内部管理、组织文化等各方面都成为国内外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卓越榜样,践行这一理念是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必要条件。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学校,更要在全人类的发展和建设中做出重要贡献,推进人类福祉,才能获得国际声誉并受到认可,践行这一理念是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必要条件。
值得强调的是,各理念间没有等次高下之分,学校根据自身的定位、优势和特色各有侧重。从理论上分析,各理念间也不存在实现的先后,并不用先服务国家、再成为卓越榜样、最后推进人类福祉。还需要指出,理念之间也不相互排斥,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没有定位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大学也应该推进人类福祉,定位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大学也应该服务国家需求。
三、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阶段的建设目标
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进入新阶段后,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在推进人类福祉、成为卓越榜样和服务国家需求等理念的指引下,以一流大学自身定位和其全球实力为限域, 明晰新阶段的分类发展目标定位,锚定出不同类型大学建设的具体目标,这对于国家战略的实现和建设成效的评价具有重要作用。
1.明晰建设目标,支撑战略实现和成效评价
对国家战略实现的重要性。现代管理学提出“依靠目标进行管理” ①,目标管理从目标的清晰化开 始。清晰的目标需要通过对整体目标的科学拆解,从而准确评估目标实现所需要的资源和实践,让实施者可操作,让管理者可有效跟踪,从而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② 2015年“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首次公布时已经提出2030年和本世纪中叶的总体目标③,这一战略目标为建设部门和学校提供了各阶段的发展愿景和努力方向。“双一流”的总体目标是长期的战略目标,需要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中短期目标。
对建设成效评价的重要性。2015年的“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设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绩效为杠杆,强化目标管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④ 2020年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提出将建设成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轮建设范围动态调整的主要依据,对成效明显的建设高校及学科加大支持力度,对缺乏实效的建设高校及学科减少支持力度。⑤ “双一流”建设的目标管理中重视绩效,其建设成效评价是关键,因此需要有清晰的目标才能实施成效评价,这也要求“双一流”的建设目标是具体的、可考核的。
2.新阶段的建设目标,需要体现分类发展精神
“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包括2020、2030和本世纪中叶三个重要节点的目标。目标设置理论认为提出目标本身就有激励作用,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可以增进绩效,能把需要转变为动机,通过行为结果与既定目标的对照,及时修正从而实现目标。⑥ 在“双一流”的具体目标设定时,遵循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具有相关性的、且有明确期限的原则(SMART原则)有助于更科学地制定具体目标。⑦
2020年的“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中明确提出适时开展分类评价,研究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完善 分类评价办法,引导和鼓励特色发展。⑧ 而2015年的“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中也已提出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和高等教育强国等目标。⑨ 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是为数不多的在全球具有带头作用和领先地位的大学,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是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水平大学。因此, 已经进入新阶段的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完全可以也应该根据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目标定位,明晰其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和“双一流”面上建设的分类目标。
3.以大学定位和全球实力为限域,锚定出具体建设目标
大学的自我定位。在“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发布后两年左右的时间里,“双一流”建设大学陆续发布了各自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确立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结合大学的自我定位,在2030年的阶段性目标上,有13所大学提出了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建设目标,另有23所大学的建设目标是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大学的自我目标设定可以为目标设定的上限数量提供参考。
全球的竞争表现。对我国42所“双一流”建设大学在2021年三大全球排名中的表现进行统计发现,目前能进入世界25强的大学有1-2所,能进入世界50强的有2-5,能进入世界百强的有6-8所, 能进入世界500强的在30所左右。通过分析重点建设计划实施以来的表现,可以对我国一流大学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① 大学全球竞争力的当前表现和发展趋势可以为目标设定的基准数量提供参考。
具体的目标设定。我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已经进入新阶段,根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长期性规律和“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需要对2030年的建设目标进行具体分解和设定。基于学校的自我定位、全球实力和发展趋势,在分类发展的思路下,对能够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分类目标进一步明晰,以防出现因政策模糊性导致的随意实施、评估缺乏标准、运行方向不清等问题。②
四、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阶段的建设策略
我国一流大学在高精尖指标的国际对比中已经表现出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的实力和世界顶尖大学的潜力,根据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阶段的发展特征,参照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新阶段的建设理念和建设目标,本研究从“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改革、分类建设计划和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提出新阶段的建设策略。
1.深化评价改革,完善“双一流”建设方案
2022年国家发布《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更加突出“双一流”建设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③ 为加快实现“双一流”建设的2030年目标,深化“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改革, 将“双一流”建设计划升级到2.0版,可分别设立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建设、“双一流”面上建设等子计划。针对各子计划制订精准化的建设目标,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反映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多元、多维评价体系。
2.推进自主建设,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建设计划
以2030年前后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目标,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建设计划,遴选已经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6-8所大学进行重点建设;以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由大学自主选择优势学科进行重点建设。
对于开展自主建设的大学和学科,要激励其主动承担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特殊使命,重点考核其引领世界的重大原创性成果,辅之以高精尖指标的动态监测。面对日趋复杂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环境、不断增加的全球性挑战以及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应凭借其全球责任、全球能力、全球声誉等独特优势,服务全球共同利益、成为全球研究型大学榜样,并持续强化其包括全球定位、全球贡献、 全球影响、全球合作等本质特征在内的特殊使命。
3.聚焦高精尖指标,实施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建设计划
以2030年前后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目标,实施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建设计划,根据学科优势、国际水平和发展潜力等遴选20-30所大学进行重点建设。
对于聚焦高精尖指标的大学和学科,激励其产出引领世界的重大原创性成果,重点考核其高精尖指标的表现,辅之以面上指标的动态监测。高精尖指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重大国际奖项数、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主编数、论文被世界一流大学学者引用的比例、突破性研究论文数、国际权威期刊论文数、前沿研究方向的活跃度、技术转化收入数、专利转让比例、国际知名校友数等。
4.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继续推进“双一流”建设面上计划
继续推进“双一流”建设面上计划,对不能升级到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建设计划、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建设计划的“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优势学科继续进行重点支持,同时根据国家战略需求适时布局新增一批大学/学科。
对于服务国家战略急需的学科,激励其提升高精尖指标的表现,重点考核其整体发展水平、成长提升程度、服务国家战略能力等,辅之以面上指标的动态监测。建设学校要着力发展国家急需学科以及关系国计民生、影响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学科,并夯实基础学科建设、加强应用学科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
5.科学设置退出方案,优化“双一流”动态调整机制
“双一流”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动态调整机制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质量为条件、以竞争为机制,立足长期重点建设,对建设高校和学科进行总量控制和动态调整。① 需对发展水平不高、建设成效不佳以及非国家战略需要、布局不合理的高校和学科减少支持力度直至调出建设范围。引导高校科学认识退出调整机制,鼓励高校着眼长远发展、聚焦内涵建设、彰显特色优势,在不同领域和方向争创一流,为构建一流大学体系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推进机制与成效评估研究”(18JZD051 )
作者简介:冯倬琳,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评价;郭鑫,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刘莉,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科技评价与政策、世界一流大学;刘念才,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院长,研究方向为世界一流大学 .
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 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