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三点认识

  TIEM: 2022-04-20      143

高质量教育体系,既是重大政策和实践课题,也是重要的理论和学术问题。人们虽然进行了许多研究,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例如,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在何处?谁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怎样评价高质量教育体系?

一、关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本质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面对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的科技革命浪潮挑战,国人就关注到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和教育竞争。因此,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整个教育发展和改革均围绕质量展开。质量是核心,质量是生命线,质量是时代主题,已深入人心。不过,其时提高教育质量,当然有着那个时代的特征,也有着那个时代的局限。一是多关注于局部质量,各级各类教育基本上处于分立状态,缺乏整体性和全局性;二是过于强调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单方面适应,教育对象自身的发展或内涵发展尚未提到重要日程;三是质量建设不充分、不均衡和不公平;四是质量建设依附性与模仿性强,自主性与独特性探索不足。

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正是针对以往质量建设的缺欠而采取的应对策略。一是百年未有之变局的新形势新挑战,国家和社会发展对科技、教育和人才的需求与依赖程度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而紧迫, 教育的地位和价值也从未达到今天如此显著的程度,需要全面、整体和充分提升教育质量,进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二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21世纪前20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财富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这为以往局部优先质量建设策略转向新时代整体高质量建设策略,进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或质量建设高位均衡,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三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更加突出人的价值和人的主体性,以人民为中心的质量发展观得以切实贯彻;四是随着国家和社会发展,制度优势日益凸显,在理论、道路、文化和教育上更加自信,质量建设从过去跟随模仿走向自主创新,植根于中国沃土,建设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必然;五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人们对教育发展规律、办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教学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从而对质量建设做出顶层上整体性的设计与实施。所有这些,均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当然离不开提高质量,但显然又不是简单的提高质量,而是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高质量,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性和公平性的高质量,是坚持本土特色基础上国际化和创新性的高质量,是新时代教育质量全新革命。由此可见,高质量教育体系,面临和解决的是系统性问题、公平问题、人的主体性发展问题和创新问题,具有整体性、连动性、衔接性、内涵性、主体性与创造性等特征,必须通盘考虑东中西不同地区、大中小幼不同层次与学段、家庭学校与社会不同形态、德智体美劳不同内容、普教职教与成教不同形式、政府学校与社会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规模、结构与效益关系,质量与公平正义关系,服从服务性与独立自主性关系,经济社会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关系。如果说从前质量建设侧重效益、外在与局部,那么,高质量体系建设则侧重于公平、内在和整体发展,归根结底是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

二、关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主体问题

谁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毫无疑问,政府、学校和社会均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主体,三者不可或缺。但关注点在于三者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的角色、地位与作用的分配方式及由此形成的质量治理格局。长期以来,政府在教育质量建设中一直处于支配和主导地位,学校和社会则处于从属角色,这样的结构有着客观的需要,也有着内在的理由。在我国,政府主导教育质量建设,显然能够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利于教育事业统筹协调和整体布局,进而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的效率与效益。与政府相比,社会和学校都不具备条件和力量,若将教育质量体系建设交由社会、市场或学校,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教育的无序发展,降低教育质量,还会带来教育的不公平。在政府转变职能和扩大社会与学校办学自主权过程中出现的培训热、乱办班、乱收费等教育秩序混乱现象,已充分说明了政府主导教育质量建设的必要性。然而,由政府单一主体主导教育质量建设,也有其先天不足,最大的弊端是影响和降低社会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社会资源难以有效流入教育领域,进而造成资源总量不足,影响教育质量建设进程与效果。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此有很大关系。由于政府所掌握的资源总量有限,不可能顾及教育所有领域与所有方面,只能有选择地进行重点建设,由此形成了以政府项目、工程、计划等为标志的项目制建设与项目制管理形式。这些项目制,对教育质量建设和质量提升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方面,受到政府重点资助的单位或领域获得优先发展,其质量建设的历程及所积累的经验对其他单位或领域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获得优先发展的单位或领域,缩小了与发达国家教育质量差距,快速提升了我国教育的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但与此同时,项目制建设与管理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副作用。其一是拉大了不同区域、学校或领域之间的差距,加剧了教育质量的不平衡和不公平。以高等教育为例,在发达国家,人们心目中最好的大学与最一般的大学之间,生均教育资源拥有量比率大体不超过3:1,而我国二者之间的比率可能达到8:1到10:1;其二是办学模式趋同,这种趋同主要在于政府的项目引导和项目评价标准,在此之下,地方和学校基本是按照政府项目方案的要求进行建设,围绕着政府项目计划、标准与指标运行,这就导致地方和学校不能很好地针对本地本校实际进行办学和质量建设;其三是造成地区和学校在教育质量建设上无序竞争甚至恶性竞争,获得重点支持似乎是为了质量提升目的,但实质上主要是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政府荣誉称号和政绩,目的与手段颠倒,尤其是质量建设中重物轻人、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软件、重暂时轻长远。质量工程容易沦为急功近利的面子工程。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从过去注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为效率与公平并重,突出以人为本,突出以学校发展为要。而做到这一点,就要摆正和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在教育质量建设中的关系。改变政府对教育质量建设包办得过多、过死和过于刚性的现象,要向学校和社会放权,调动和释放整个社会及学校的能量。特别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和领域的质量建设,充分发挥社会和学校的作用,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源,建立社会质量建设项目,密切教育与社会联系,强化校企合作、产教整合,真正提高质量建设的针对性,提高质量建设的实效,体现质量建设的特色。要充分发挥地方、学校和社会的作用,扩大地方、学校和社会在质量建设中的自主权,政府对质量建设项目不宜管得过多过死,要激发而不是限制和束缚地方及学校的自主发展与特色发展。为此,要推进管办评分离,落实放管服结合政策,切实提高地方和学校在质量治理中的能力。

三、关于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评价问题

评价是指挥棒和风向标,评价指向哪里,教育实践就跟在哪里。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教育评价。据统计,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普遍建立了教育评价制度,依法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评价活动。

实事求是地说,教育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是确保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制度性安排,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地看,教育评价经过了从结果评价到过程评价再到目标评价的转变,从具体微观教学活动评价到教育整体系统的评价转变,从以学校为主体的内部评价到以学校、政府和社会为主体的全方位评价转变。 正如前文提及,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不是单一或局部的,也不是单纯服从和服务于外部社会需要的,而是集全局性、系统性、主体性、国际性与创新性于一身,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主体性和公平性的高质量。对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必须从这些基本特点出发,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和全环节评价。

坚持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适应度评价。即评价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出发点是否满足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情况。各级各类教育目的目标、发展与改革方向是否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立德树人根本标准要求,是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保障度评价。即是否能够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以及必要的政策支持与保障,是否能够通过条件的满足使高质量建设目标切实落地到位。

坚持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效度评价。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不仅需要足够资源支持,更在于这些资源配置合理、管理高效,能够发挥最佳效用。为此,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重要的是激发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不同层面教育主体的潜力和活力,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它需要人们付出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创造性智慧。

坚持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满意度评价。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根本目的,在于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满意是检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成败的最终标准。人民满意体现了教育以人民为中心的主体性,在教育活动中,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尊重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教育活动不能见物不见人、重物不重人,教育评价必须坚决反对重结果轻过程、重硬件轻软件、重数量轻质量的功利主义与短视行为, 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和技术至上。在教育评价上,破除“五唯”顽瘴痼疾,还教育评价本来面目,回归教育本体本心。要重视成长性评价、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改革结果性评价,使评价既客观真实,又充分体现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坚持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创新度评价。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离不开立足本土实践,也离不开国际经验借鉴,然而,归根结底取决于不断创新成长。所谓高质量,高就高在教育对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所发挥的先导性、引领性和前瞻性作用,高在教育对科学技术与文化的更新改造性,高在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独特贡献上。为了实现高质量创新目标,首先必须积极主动实施教育创新,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制度,变革教育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基础上,实现教育过程全新变革的新路径。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理念、标准、机制与方法”(21AZD068)

作者简介:刘振天,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育评价.

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年第2期)


上一篇:李立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与目标

下一篇:王顶明: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关键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