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顺利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有关各方应当积极作为,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创造有利条件,保证普及化持续高质量向更高阶段发展,以满足更多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诉求。
第一,扩大受众人群,保持规模稳定增长。从人口变动趋势看,未来三十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仍有较大空间。我国仍有大量的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未能接受高等教育,同时,高等教育“非适龄人口”的教育需求同样巨大,既包括大量错过了合适年龄就读的成人所具有的补偿性高等教育需求,也包括完成大学本专科教育后的继续教育需求。要保证规模的稳定增长,尤其需要扩大弱势群体(主要包括农村及偏远地区的人口、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以及需要兼顾工作的已就业人员)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第二,创新政策供给,增强高等教育的包容性。应构建更具包容性的高考招生制度,使各类潜在高等教育受众不因学校类别、年龄、背景、求学动机、性格特质、身体等原因被排除在高校入学考核之外。应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革评价体系、加强高校治理能力建设等创新政策,使高等教育结构更具弹性。应创建更加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制度,注重促进多元教育观的形成,大力推动教育形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第三,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保证普及化资源需求。应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打通社会资金和人力资源流入高等教育的通道,促进民办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应积极探索政企合作办学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建高校或开办教育项目。应鼓励有资源、有条件的高校在教育资源薄弱地区开设分校、设置专班,带动当地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和拓展。应进一步扩大跨境合作办学,探索与境外一流大学、学科或师资团队合作的有效途径。应完善社会和个人捐资办学制度,增强高校与校友、行业精英的联系互动,进一步提升捐资兴学的文化氛围。
第四,树立新教育理念,提高普及化质量。应用开放的心态接纳和实践“互联网+高等教育”理念,利用不断涌现的新兴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形式,提供个性化、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应更加关注学生求知、成长、就业、体验等多元化需求,建立起以学生学习成效为核心的质量评价体系,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获得感。应让社会各方面参与质量建设,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共同治理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本文系作者在“学者论坛”上的报告摘编
作者:别敦荣,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