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化是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据统计,2000年以前,全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的国家(地区)只有20个,经过短短20年时间,这一数字变成了76个,增加了56个国家(地区)。如果根据高等教育规模的大小,将普及化水平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毛入学率超过50%,但未达到65%;中级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5%,但未达到80%;高级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及以上。那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还处在普及化的初级阶段,普及化发展的任务仍很艰巨,普及化的脚步将继续前行。
(一)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
普及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内涵十分丰富。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普及化发展空间很大,它不仅有毛入学率50%以上的数量空间,还有包括制度、结构等在内的质量空间。就数量而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截至目前,全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的76个国家(地区)中,处于初级阶段的有21个,进入中级阶段的有29个,达到高级阶段的有26个。较早进入普及化阶段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大致有三种典型模式:一是高速推进模式,即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均增量超过2个百分点,如土耳其、希腊、智利等国家;二是中速推进模式,即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均增量在1至2个百分点之间,如美国、俄罗斯、西班牙等国家;三是低速推进模式,即进入普及化阶段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均增量在1个百分点以下,如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由此可见,不同国家之间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差别很大,有比较快速推进的,也有保持稳步推进的,不能一概而论。
2000年以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一直相对滞后,不论是总规模还是毛入学率,都维持在较低水平。直到1999年实行高等教育大扩招,总规模和毛入学率才实现了快速增长,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15%。此后,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只用了17年,到2019年毛入学率就超过了50%。据统计,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54.4%,总规模继续大幅增加,达到了4183万人。尽管如此,不论是从国际经验,还是从中国民众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看,中国高等教育都不会停下普及化的脚步。
中国会以什么样的速度推进普及化,是选择高速推进、中速推进还是低速推进,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未获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适龄人口的就学意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校的接纳能力、社会支持程度以及政府战略与政策导向等。有研究表明,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不宜选择低速推进模式,在没有特殊刺激因素的情况下,也不宜选择高速推进模式,比较可取的战略是采取稳健的中速推进模式。据预测,未来10~15年是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到2030年左右,普及化将进入中级阶段,在学人数将在现有总规模的基础上增加1000万以上;到2035年左右,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将进入高级阶段,在学人数总规模将再增加1 000万左右。
中速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能够避免高速推进或低速推进可能出现的问题。高速推进不仅可能存在扩招所需要的新生源不足的困难,而且会出现高校办学条件不能支撑持续健康发展,从而导致高等教育质量滑坡的结果。中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得益于1999年以来持续的扩招发展。2011年以来,中国高校招生考试报名人数总体上是增加的,高考录取率不断攀升,2011年超过70%以后,2018年更是达到81.13%。如果不能保证平均每年增加100万人以上合格的新生源,要高速推进普及化进程是难以为继的。实际上,多年来,由于高等教育持续扩招,合格生源不足的问题已经困扰了高等教育发展,不少高校为此深感进退维谷。近年来,中国高校实施了内涵式发展战略,不少高校或保持招生人数稳定不变,或调减扩招人数,以改善办学条件。如果实施高速推进政策,前些年高校开展的办学条件建设给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红利可能很快就会耗尽,高校办学条件可能再度陷入全面紧张的局面。
如果选择低速推进,则可能使高等教育发展不仅不能满足更多民众日益增长的受教育需求,而且不能满足经济社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需要。尽管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跨过了50%大关,但净入学率还较低。据统计,2020年中国普通本专科教育在校生为3285.29万人,在学研究生有313.96万人,成人本专科教育在校生为777.29万人,网络本专科教育在校生846.45万人。这些在校生都被计入了高等教育在学人数总规模,其中,非适龄人口占研究生、成人本专科学生和网络本专科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很高。如果扣除这部分非适龄人口,中国高等教育净入学率可能在40%左右。如此看来,大多数适龄人口尚未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国际经验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和普及化早期,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往往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高校和政府不能漠然处之,应当积极应对妥处。以研究生招生报名人数为例,继2017年超过200万人之后,2020年更是达到340万人以上。没有各级各类高等教育规模的适度增长,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将难以真正得到实现。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为经济现代化建设培养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尽管中国经济已经走过了持续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了中速增长、转型发展阶段,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有增无减,且对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等教育发展如果不能保持适度的增长速度,可能延缓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步伐,影响社会现代化进程。
保持中速发展进程是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一种理性选择。现实中能否遵循理性选择,取决于很多不可控因素。如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至今仍在遭受前所未见的影响,中国也不例外。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中国政府继续较大幅度地扩大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在疫情没有得到完全控制、经济发展没有恢复正常之前,这种扩招势头可能还会延续下去。
(二)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主要任务
衡量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水平的标准是多样的,除数量标准外,还有公平、制度和质量等。也就是说,普及化发展不只意味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还包括高等教育的社会公平性更加显著,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社会影响和贡献更加强大。就中国而言,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任务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普及化越发达,培养的人越多越好。中国人口规模庞大,普及化程度的提高是毛入学率与高等教育规模的同步增长。当毛入学率超过50%的时候,高等教育在学人口总规模超过了4000万人。这不是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在学人数的最高值,根据未来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总数预测,随着普及化程度提高,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还将保持适当幅度的增长,直到2035年左右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最高值后才会表现出小幅回落。所以,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一方面,要使更多的适龄人口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培养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要保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的有机统一。
第二,建立全纳包容的高等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有什么样的制度,就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总是与制度改革建设不可分割,没有相应的制度改革和建设,普及化难以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与建设未曾停止,但与普及化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的改革建设空间,尤其是高等教育体系能够覆盖的人群还不够广,运行机制的包容性还不够大。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必须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制度,建立能够完全接纳两类人群的高等教育体系,既能保证他们受教育的机会,又能保证他们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一类是尚未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适龄人口,另一类是有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意愿的各行各业在职人员。这两类人群是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增量部分。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应当更具有包容性,能够满足更加多样、更加个性化的教育诉求。
第三,建立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有机协调发展的关系。普及化高等教育与社会各行各业应当是无缝对接的。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传统上对高等教育要求较少甚至没有要求的很多行业,要求越来越全面深入。可以说,普及化发展水平高低的检验标准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紧密程度,普及化水平越高,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越紧密;反之,就越疏离,或者只有部分行业比较紧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不是自然天成的,而是高校、政府和社会产业部门行业组织有意识建构的。因此,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高校、政府和社会其他组织应当积极主动地协调关系,建立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互促共赢的合作协同办学关系,保证普及化高等教育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功能的实现。
第四,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并不只是要满足未获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民众的需要,还要提高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在保证高等教育增量质量的同时,提高高等教育存量的质量。在世纪之交,中国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宏大愿景,毫无疑问,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是中国发展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应有之义。为此,应当提高各级各类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从整体上改善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建设一批具有引领性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充实高等教育内涵,使中国进入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