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实践深度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展党全面领导高等教育的新内涵
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党的全面领导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兴衰成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党领导及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党的全面领导,办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新时代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既是全方位领导,也是全过程领导。一方面,党的全面领导覆盖高等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党对高等教育政治、思想、组织领导,也包括对学校治理与管理体系建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交流等全方位领导;另一方面,党的全面领导覆盖高等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从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保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等目标出发,谋划高等教育发展大政方针和顶层设计,制定高等教育内涵质量提升的政策指引,督促相关政策制度及时落实,有效监督指导高等学校规范内部治理,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
(二)在实践广度上,把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统一到党全面领导高等教育的新内涵中
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理念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党百年来领导高等教育伟大实践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辩证的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和本质要求,也是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
党全面领导高等教育的重心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拥护党的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党领导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总结,毛泽东提出了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邓小平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道德、纪律”的要求,培养四有新人,习近平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体现了党对高等教育认识的深化。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立德树人是育人目标,更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指导方向,是检验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最终标准,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发展方向和教育内容,构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实现全程育人”。
党全面领导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好高等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高等教育具有基础性、根本性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百年发展的伟大实践证明了办好中国高校最基本的出发点只能是也必须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扎根中国大地。当然,扎根中国大地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和因循守旧,相反,扎根中国的同时要汇通古今、融通中外,吸收和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方法论,胸怀“两个大局”,坚持和完善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增强中国大学的国际参与能力和国际贡献度,在世界高等教育之林描绘高等教育的中国篇章。
(三)在制度设计上,健全党全面领导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保障
党全面领导高等教育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全面领导高等教育的基础战略制度。马克思指出,教育是生产力的再生产过程,突出了教育对社会发展重要价值。改革开放后,邓小平针对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显著差距,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工作,强调“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大意义。为促进高等教育优先发展,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方针政策,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角度,对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定位发展和推动方式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积极履行国家义务,保证财政教育经费持续优先投入,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提供坚实保障。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只有继续坚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优先发展高等教育,不断更新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完善高等教育治理保障体系、优化高等教育内容制度方法,才能不断突破高等教育发展瓶颈,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
深化改革创新是党全面领导高等教育的动力保障制度。改革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跨越艰难险阻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根本立足点在于不断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国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前列,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把高等教育改革放在“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规划,破除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开启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新时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总体制度设计就是以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为基础,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体制。在深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上,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从管理型政府职能转化为服务型政府职能,尊重学校办学主体地位,发挥学校和社会主体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推进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在培养模式改革上,树立全面发展的培养观,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抓住高等教育评价指挥棒这个牛鼻子,改革传统的“五唯”标准,建立新的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共同体,以及专业化、国际化的优秀期刊体系,提供学术交流、监督和评价平台,汇聚、评价最新最具代表性的科研成果,建立多层次多角度科学评价体系。
提升高校教师质量是党全面领导高等教育的人才保障机制。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教师质量水平则是决定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保障因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兴国必先强师”的顶层规划,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新时代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提升高校教师质量,必须坚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教师成为学生人生成长阶段的正确引路人;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高校教师热爱高等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不断自我提升,做“四有”好老师;必须持续增加教师队伍的吸引力,改革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机制,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教师荣誉激励机制,提升广大高校教师的福利待遇水平,提高高校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职业地位,使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一百年来,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从无到有、从区域到全国、从局部到全面,实现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伟大飞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深刻理解党对高等教育全面领导的新内涵和新要求,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不断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实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项目(课题研究类)“中国共产党与高等教育发展的百年探索”(21STA013)的研究成果】
作者:姜恩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研究员,北京,100191;李勇,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覃红霞,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福建厦门 361005